Help and SupportEnglish

00:00:00

优选会员可享无限制生成

上当

2019-5-7 15:01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本帖最后由 镯痴仙 于 2019-5-7 19:00 编辑

                       上当
       哒哒哒,午饭后迷迷糊糊躺在工地办公室床上的我忽然听到几声不太响亮的敲门声,坐起身抬眼一看,办公室进来一个五六十岁的妇人。“老大哥,我从贵州到你们包头来探亲,不知道我的亲戚什么时候搬了家。亲戚没有找到,想回家路费也没有了。我昨天晚上到现在还没有吃饭,你能不能帮一帮我?”老妇人边说边摘下戴在她手腕上的一只银手镯,接着说:“这个银手镯是我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52克,我在老家花400元买的。如今没奈何了,你看能给我多少钱?把它留下,就当帮我救一下急,能让我坐车回家。”抬眼望去,那是一个在东北很流行的俗称“火车道”的方头刻花扁手镯。我拿在手里仔细看了看,凭我多年戴银手镯的经验,她说的应该是真的,这个手镯从外表看是银的,分量也差不多。可是我不喜欢它的形状,我只喜欢圆杆马蹄形。再说我的银手镯已经够多的了,打心眼里我不想要! 我默默地把手镯还给她,掏出10元钱,对她说:“手镯我不需要,给你10元钱去买些吃的吧。”她接住了钱,但继续央求道:‘“大哥,一看

逃荒(三)

2019-4-4 12:25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本帖最后由 镯痴仙 于 2019-4-4 12:27 编辑

      五寨当地物产较为丰富,唯独没有煤炭,当地人取暖、做饭全烧山柴,市场上专门有从事卖山柴的樵夫。时间长了,街坊邻居信任了这个年轻的木匠,好多木什活送上门来。家家送来做门窗、家具、棺材的木料都是原木,做木器产生的劈柴非常多,除了自家的生活用柴外,卖劈柴换来的钱能解决小一半的家庭生活用度,夫妻俩三年里有了自己较为可观的积蓄。      民国二十一年,出门逃荒的夫妻俩听到了从包头传来的消息。原来就在他们逃荒走后的农历八月十五后,干旱两年的包头地区下开了雨。可是该死的老天要不滴水不下,要下就下起来没完没了,瓢泼大雨连着下了五天五夜,河沟里洪水暴涨,老百姓的住房家家漏水。刚刚经历了旱魃摧残的穷苦老百姓又受到雨怪的欺凌。雨水过后时间不长是提前早来的霜冻,这个季节人们好不容易唯一能补种的粮食作物荞麦刚刚开花就被冻死,小白菜也被冻的爬在了地上。人们真是欲哭无泪,只好收回地里冻死的荞麦苗,拿它晒干磨碎后权

逃荒(二)

2019-4-4 12:23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本帖最后由 镯痴仙 于 2019-4-4 12:29 编辑

    出门第三天,来到了黄河边。没有钱,不能船度到对岸走近路,只好沿着黄河边弯弯曲曲的沿河小道一路绕路向东。有一次走在托克托县喇嘛湾往南通向清水河县一条黄河沿的靠河山间小道上。由于打听的不仔细,开头的路还算好走,走着走着前面看似有路,却不是普通人能走真正的路。那是一条黄河边上船汉们拉纤走的路,即使船汉们拉纤,好多地方也得手脚并用。向前吧,挑着担子、带着一个怀孕的小脚女人实在难走,而且前面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知道;后退吧,已经走了多半天的路,肚皮饿的咕咕响,离希望又远了一步,实在是很难甘心。面黄肌瘦的夫妻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踌躇了半天,还是决定听天由命的向前走吧。遇到实在难走的地方,丈夫放下担子,搀扶着妻子往前挪,小心翼翼的挨过这一段险路,再返回去取回那赖以生存的可怜行囊。有了这次经历,沿河的路太难走,夫妻俩宁可绕远,再也不敢走这沿河的路。爬上山,走在了清水河县西边的山梁上。清水河、清水河,名字叫的好听,却实在是名不符实!清水河西、南的大片山地

逃荒(一)

2019-4-1 12:27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前言:这是一篇真人真事的记录文章,我——本文的作者、如今已七十二岁的韩文善正是文章里主人公的小儿子。为了文章叙述的方便,本文采取了第三人称用语的写作方式。文章中的主人公韩银仓用的是解放后上户口前我的父亲一直用着的真名,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就是我的大姐。本文里记载描述的所有内容全部是我父母的亲身经历,没有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去虚构事实、增加情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受苦受难了一辈子的老母亲、老父亲相继去世。这场悲惨的历史现在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不把它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后的年轻一代包括我的子孙后代们不可能知道他们爷爷奶奶前辈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我相信,让他们记忆和了解前辈们身上发生的真实的苦难历史、对他们今后正确的面对生活是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size=12

银手镯制作工艺的变迁(二)

2019-3-29 13:56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银手镯制作工艺的变迁(二) 旧中国由于工业技术的落后,几千年来即便是官银,它的纯度与现代电解纯化的九九九银也差的很多,民间流通的杂银纯度更差,一般是多为七到八成的。但从做银手镯的角度看,纯银与杂银却各有各的好处。纯银做成的银手镯白亮漂亮,但它的硬度太小,经不得磕碰,时间一长表面坑坑洼洼很不美观。杂银做成的银手镯能避免纯银的缺陷,但颜色梢差,尤其是容易上锈变黑变黄。所以单从做银饰的角度讲,可以说是各有千秋,都能被老百姓接受。   八十年代后期手镯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后,大城市中银手镯的制作工艺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align=left

银手镯制作工艺的变迁(一)

2019-3-27 10:21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银手镯制作工艺的变迁
      旧中国的 几千年中,银手镯的制作工艺基本上延续了它的小手工作坊式加工、销售模式,其中来料加工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那个时期市场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为铜元,也称孔方兄。因为当时市场上一般日用消费品价位较低,银的价值历来很大,根本无法实现方便找零的目的。

银票的流行始于宋,但它不起民间消费流通的作用,只相当于现在的承兑汇票流通功能;晚清光绪后市场流行的银元同样起不到小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等价交换作用;纸币的流行更在于民国之后,所以当时普通老百姓由于收入的原因手里往往只掌控着数量极少的散碎银子或银元,银子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很珍贵的。 因为以前银器加工行业在七十二行里属于边缘行业,从未形成规模生产形式。那时候打银技术传承靠的是简单的言传身教,工艺做法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变化。

那时银手镯的制作工艺流程为:

一、银料熔化:使用耐高温的坩埚熔银。银料熔化使用专用的熔银炉,熔银炉五面封闭,只留前端开口,它的设计原理类似于热反射炉,能有效的节约供热资源。用手拉木制风

圈、镯的流行和变迁(三)

2019-3-22 16:01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钏---置于臂上的环形装饰品。据文典记载,钏的盛行,始于唐代,盛唐时期的国画大师阎立本、周肪的仕女图中有对钏的描写。钏的佩戴一直延续到了近代,民国时期的老电影中就有官僚太太们戴臂钏的场景。
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其他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古人给女孩子起名字时,往往其中带一个“钏”字,如贾母的丫鬟金钏,玉钏;戏剧《算粮》中的宝钏、银钏等等。说明当时“钏”做为女孩子的装饰佩饰物是非常流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钏”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只有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佤族姑娘、小伙子还保留着戴臂钏的习惯,在汉族区域已看不到“钏”的出现了,即便代替它的臂上装饰物变革成了以丝、布、革和其他轻质佩饰做成的装饰品也大都出现在文艺舞台上,生活中很难看到。受一些网上作品的影响,人们对“钏”的理解往往已走入了误区,以为“钏”即是“跳脱”,其实“跳脱”只是“钏”中的一种。由于它是缠绕弹簧式形状的,它是由它的有形动作、摘下它放在梳妆台上轻轻一压就会跳起来而得名的。
      资料上描绘钏往往是开口的,其实是也一种误解。事实上大部分的

圈、镯的流行和变迁(二)

2019-3-22 10:16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手表的出现淡化了人们对手镯的迷恋程度,手表的普及时代,半数以上女士的腕间装饰由手表替代了手镯,男子几乎手表成了装饰自己腕间的唯一饰品。
  银手镯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即便是给它精雕錾花,打银师傅付出的劳动时间也很有限。它的制作工费低廉,能满足大多数普通劳动人民的消费需求。而玉手镯在那时采用落后的木制动力旋床磨制时用工时间很长,加工费用很大。如果再加上改变款式如连珠、雕花、拧绳时加工费用会成好多倍增加。玉材料本身又价格昂贵,它昂贵的成品价格只能是富贵人家的宠物,普通老百姓是接受不了的。到民国以后,银手镯还普遍继续着它的买卖加工交易行为,普通老百姓中玉手镯的买卖行为相对比较少见,人们在生活中见到佩戴玉手镯的始终是比较稀少的。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年中由于特殊原因,手镯在中国出现了断代,这个时期手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是“犯禁”的,汉族区域已经看不到手镯的身影。现代手镯的重新盛行始于一九八三年,是女士们在当年的春节晚会上看到了港台明星佩戴的玉手镯才勾起她们对手镯的重新热爱。聪明的商人看到了商机,开始制作一些低廉价

圈、镯的流行和变迁(一)

2019-3-22 10:11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圈、镯的流行和变迁(一)

爱美之心是人的天性,所有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地用一切办法来美化自己,手镯、臂钏、项圈、脚镯等较大型环状装饰物便成了人们装饰自己的最好饰物。我们纵观文学、书画、影视作品,游览仙佛古迹,瞻仰金身、壁画,经常能看到其中对这些饰物的描写。在神话故事中,罗汉、仙童、力士、夜叉等仙佛神怪好多都戴着手镯、脚镯、臂钏和项圈。就连观世音菩萨也是双手戴着玉手镯,说明神仙也爱美、神仙也爱圈和镯。其实文学、文物里那些仙佛神怪的身、形、服、饰造型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们把自己最爱的东西移到了他们身上。也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镯、钏、圈这些美化身体的佩饰物的钟情程度有多深。

钏、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封建王朝。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是钏、镯普遍进入老百姓生活的时期。李渊是从古北都并州(山西太原)进入东都(河南洛阳)安定天下的,所以当时中国的各种风俗习惯都受到山西地方风俗的影响,银手镯的款式也以山西风格圆杆实心马蹄形为主;玉手镯的制形当时则基本上全国是一样的圆杆圆圈形。玉的材料局限在中国自产的四大古玉,以和田玉为上品,当时杂

60年代困难时期山西偏关的稀罕事(二)

2019-3-21 16:11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我的偏关姐夫,五八年随着大规模建设包钢的浪潮来到包头,在包头石拐煤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我姐的寡妇婆婆以前曾经在包头的儿子家中住过几次,每次从包头回偏关老家,她总要大包小包的拿走好多东西。她们那里因为穷,她几乎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感到新鲜、都想据为己有。有一次回家,儿子已经给她准备了很多很多的衣物、食品,可她仍不知足。看到儿子家中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搪瓷铁盘,总想把它也拿回去。可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婆,怎么能拿的了,气的儿子说“你一定想要拿走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盘子上钉上两个窟窿眼,栓上绳子跨在你的脖子上,要不你怎么能够拿回去?”

     六二年的秋天,我姐随她的丈夫回偏关城南十五里的老家娄子沟,那是他们结婚四年第一次媳妇回老家拜见婆母娘。那时候包头地方已摆脱了艰难三年的自然灾害,生活已开始好了起来,可偏关原来的底子太薄,那个地方太穷了,人们的生活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听我姐说,同村的人听说老范家包头大城市的媳妇回到婆家,像赶会一样全来探望。有一家母女倆,穷的倆人合穿一条裤子,腰上系一根草绳。平时当娘的穿,十三、四岁的

60年代困难时期山西偏关的稀罕事(一)

2019-3-21 13:40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六零年到六二年,是我国现代经济史上最困难的时期。那时候我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国内是连续三年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国外是前苏联对我们的苛严逼债。我们的老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山西偏关属于雁北十三县,历来是山西最穷的地方。即便在丰年时分,人们也只能维持基本温饱的水平。所以那里的人往往会出现一些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偏关农村人大部分住在当地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中,几乎家家户户住在半山腰依势而建的土窑洞里。少数家境梢好的人家住在全部用石料搭建的房子中,连房顶也是用石头做的,房顶没有一根木头,是用石头做成半圆弧形状的。窑洞的宽度不大,前面是糊着麻纸采光的木门窗。家里的光线很不好,倒是冬暖夏凉。沟沟壑壑的农村没有能走任何车辆的路,也全部没有通进电来。

晚上家家户户点的是麻油灯盏。那个麻油灯盏很特别,下面一块四、五寸见方的小木板底座,底座上栽着一根一尺高的细木棍,两寸大、半圆形的黄黑色琉璃灯盏放在木棍顶上,点着灯盏里黄绿色的麻油中的一根细棉花绳后,光线很暗淡。因为窑洞依势而建,家家门前的活动空间都

银镯缘(三)

2019-3-19 08:22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直到七六年终于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个银匠吴师傅。这个银匠师傅原来就是南河槽经营银饰店多年的老手艺人,文化大革命后被迫改行做起了扫把生意。有了过去的经历,不是特别好的关系、不是碍不开的面子一般不会给人做像银手镯这样的东西,而且怕给人留下把柄,即便做,也绝对不会收取加工费。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他,希望他把这一千多克银料打成一对银手镯。他告诉我,我的银手镯原来是杂银做的,最好的含银量也只有百分之八十五,最次的只有百分之七十,材料太硬了,太粗了做不了,弯不回来,只能做成五只。最终做成了分别是二百一十克重的两只,二百四十克重的两只,二百七十克重的一只。银匠师傅的手艺不错,银手镯做的很好,看起来最细的也比十两重的手镯还要粗不少,虽然梢梢有些遗憾,但基本拥有了达到我胸中愿望的东西。吴师傅不收我的加工费,我只好买了好多其他礼物答谢了人家。这些银手镯平时我左手戴四只,右手戴一只,干体力活时觉得不方便,取下来,自己觉得很惬意。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富裕了。凡我出门办事或旅游到一个新地方,梢有空暇,一定要转一转当地的银饰店和古玩店,到处寻找心怡

银镯缘(一)

2019-3-16 13:10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本帖最后由 镯痴仙 于 2019-3-16 13:26 编辑

                         银镯缘(一)            内蒙古地区旧称绥远,老包头的入口组成中山西,尤其是山西晋中、晋北迁来的人占很大的比例,民风大体维系了中原习惯。手镯的式样比较简单,最常见的是圆杆马蹄形的,也有少数麻花杆马蹄形的。D形杆马蹄形手镯,克数较小,是多为燕北十三县贫苦地区带来的风格。在当地银脚镯只给周岁前的小孩子佩戴,银项圈也只是圆锁前男孩子的专利。      我的老家在山西忻州,晚清时年轻的太爷爷走西口来到内

银镯缘(修改版)

2019-3-16 13:00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我刚来脚镯吧时,发表了报名文章《银镯缘》,后来陆续发表了系列《银镯杂谈》文章和《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山西偏关的稀罕事》小故事。《银镯缘》文章是我真实的亲身经历;《银镯杂谈》里谈到的内容中有关历史的是我对相关历史的了解和认知;出于我对银镯的特别钟爱,有关现实的都是我爱镯、做镯中的亲身所见。《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山西偏关的稀罕事》也是我的亲耳所闻。我的所有文章全部是真实的记载,没有虚构成分。时间过去了三个多月,回过头来看这些文章,总觉得其中很有修改完善的必要。现在我全部做了重新修改增删除和合并,归纳为四篇文章。分别是《银镯缘》、《圈、镯的流行和变迁》、《银手镯制作工艺的变迁》和《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山西偏关的稀罕事》。今天先发表《银镯缘》的修改版,以后陆续发表其他文章。

春节贺岁答谢贴

2019-2-5 00:08 来自 镯痴仙 发布@ 情怀故事

       神犬归宫,灵霄殿中报功去;天蓬下界,脚镯吧中送宝来!祝福所有同好朋友们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锦上添花!镯痴仙在这里给大家拜年了!                 光阴似箭,我加入我们脚镯吧已有两个多月了,接触了这个新世界,认识了好多新朋友,我非常高兴。[/si

我的女囚生涯

2018-10-7 16:49 来自 flowersyy 发布@ 情怀故事

我叫谭艳博,今年29岁了,但是在我这29年的人生历程中,在JY中却度过了11年,先后经历了少管所、收教所和女子JY三次入狱,面对高墙电网、牢门铁窗、手铐脚镣、体罚ND,我无力抗争,留给我的只有悔恨的泪水。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希望警醒在危险边缘的少男少女们,不要重导我的悲剧。
第一章噩梦的开始
第一节
美好的童年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母亲是一名纺织厂的女工,父亲在矿务局是一名井下采煤工人,我也曾有过浪漫的童年。我天生丽质,上幼儿园时就会打扮自己,常常穿漂亮的衣服,我最喜欢夏天,应为一到夏天,我就会穿上白色的连衣裙,还有洁白的连裤袜,象天使一样美丽,小朋友们都叫我“白雪公

白鞋队见闻

2018-5-31 18:04 来自 flowersyy 发布@ 情怀故事

一、楔子

    山湾子公社专设了一个破鞋劳改队,把全公社的破鞋女子都集中到那里劳动改造。这个队立了一条规矩:劳改的破鞋女子一律都得穿白胶鞋。所以人称“白鞋队”。

    穿白帆布面的胶底运动鞋,近年来在这个山区的年青女子中越来越时行。起初只有县城才买得到,这两年在山乡的供销社也有卖的了。而且往往一到货就一抢而光。六○年以前,是白力士鞋。后来白

“白鞋队”见闻

2018-5-31 08:07 来自 flowersyy 发布@ 情怀故事

一、楔子

    山湾子公社专设了一个破鞋劳改队,把全公社的破鞋女子都集中到那里劳动改造。这个队立了一条规矩:劳改的破鞋女子一律都得穿白胶鞋。所以人称“白鞋队”。

    穿白帆布面的胶底运动鞋,近年来在这个山区的年青女子中越来越时行。起初只有县城才买得到,这两年在山乡的供销社也有卖的了。而且往往一到货就一抢而光。六○年以前,是白力士鞋。后来白

小说分享

2018-3-16 22:39 来自 qhs107 发布@ 情怀故事

因为字数限制 所以自己下载吧
http://pan.anklet.cn/f.php?k=13e53

奇妙的旅行(镣铐神作) 转自如梦

2018-3-16 22:32 来自 qhs107 发布@ 情怀故事

因为字数限制 所以自己下载吧

热门标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