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警与女囚 监狱体制化与烙印(下)特别篇加更
昨天 21:17 来自 伊菲酱 发布 @ 情怀故事
本帖最后由 伊菲酱 于 2025-10-20 21:23 编辑
四年的刑期,一千多个日夜,在高墙电网、规章纪律铸就的熔炉里锤炼,足以将一个人的血肉和本能重新塑造。欧阳菱锦走出监狱大门时,温暖的阳光刺得她几乎睁不开眼,呼吸到的第一口自由空气,带着陌生尘世的味道,竟让她有一瞬间的窒息感。身体自由了,但某种更深层的东西,却被永久地禁锢在了那套严苛的秩序里,如同烙印,刻进了骨髓。
154397
一、 被规训的身体:厕所与报告
最直接、也最羞于启齿的挣扎,来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排泄。
在女子监狱,一切都有严格的时间表。放风、劳动、吃饭、甚至上厕所,都被精确到分秒。每天固定的几个时段,是允许如厕的“法定时间”。哨声一响,无论有无便意,都必须去解决。起初,欧阳菱锦极度不适应,膀胱和肠道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偏偏在非规定时间发出信号。那种小腹坠胀、坐立不安,却只能硬生生憋着的滋味,是另一种形式的酷刑。她曾因在一次重要的缝纫劳动中,实在忍不住举手报告要求上厕所,而被当众严厉斥责,扣除了当月考核分数。那次的羞辱和惩罚,让她学会了更残酷的“自律”。
四年多下来,她的身体竟真的被驯化了。生物钟精准得可怕,一到固定时间,便意尿意准时来临,并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这曾是她能在狱中保持“良好表现”的生存技能之一。
然而,出狱后,这项“技能”成了巨大的障碍。
回到家的第一个小时,喝下母亲董兰递来的温水后不久,熟悉的尿意袭来。她下意识地站起身,双腿并拢,身体微微前倾,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准备喊“报告”的口型已经形成。声音卡在喉咙里,她猛地愣住,意识到这里没有需要报告的管教,也没有不允许随意走动的规定。她环顾四周,熟悉的家具,温暖的灯光,父母关切的眼神……这里是家。
她快步走向卫生间,关上门。然而,站在马桶前,明明尿意汹涌,身体却像被一道无形的锁链捆住,括约肌紧绷,无法放松。她需要那个程序!需要那句“报告管教,罪犯请求放茅!”需要得到默许或指令,这具被深度规训的身体才能执行这项功能。她憋得额头冒汗,小腹阵阵抽搐,双手紧紧抓住洗手池边缘,指节泛白。心里一个声音在疯狂叫嚣:这是在家里!不用报告!快尿啊!另一个更深层的、属于囚犯欧阳菱锦的声音却在冰冷地提醒:规矩就是规矩,不打报告,就是违规。
最终,生理的极度不适压倒了精神的枷锁,或者说,她在极度焦虑中,于心里无声地、颤抖地对自己喊了一声“报告管教,请求放茅”,然后才仿佛获得了某种许可,尿液终于倾泻而出。结束后,她虚脱般地靠在冰冷的瓷砖墙上,大口喘气,不是因为解脱,而是因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和恐惧——她连最基本的生理排泄自由,似乎都失去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将近两个月。每次内急,都伴随一场无声的内心战争。她需要极力克服那种不打报告就无法顺畅排泄的生理性障碍。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隔间外的喧嚣更让她紧张,往往要等待许久,在心里反复模拟、默念,才能勉强完成。她厌恶这种失控感,厌恶这具不再完全属于自己、而是被监狱规则改造过的躯体。每当这时,高墙里的压抑、屈辱和失去自由的感觉便会再次袭来,让她对“自由”本身产生深深的怀疑和不适。
二、 刻入骨髓的习惯:被子与温度
出狱后的第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欧阳菱锦就惊醒了。不是被闹钟,而是被体内那座精准的“监狱生物钟”叫醒。她条件反射般地坐起,动作迅速而僵硬。然后,她开始叠被子。
在家时,她从小到大的习惯是起床后把被子铺开散热,偶尔才会叠一下,也绝对是随意的“卷心菜”式。但此刻,她的双手像是有自己的记忆。抻平、对折、抠角、捏线……一系列动作流畅而刻板,几分钟后,一床标准的、棱角分明的“豆腐块”方被赫然出现在她童年的床上,与周围充满少女气息的温馨布置格格不入。
她看着那床被子,愣住了。手指还停留在被子上,感受着那僵硬的棱角。足足过了一分钟,她才恍然惊觉:这里不是监舍,是家。没有管教会来检查内务,没有因为被子叠不够方正而面临的训斥或扣分。父母永远不会因为一床被子责备她。
一种难以言喻的荒谬和酸楚涌上心头。她默默地、慢慢地将那床叠得完美的被子拆开,重新铺散开,试图找回一点“家”的随意感。但接下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清晨,这一幕都会重演。那套内务标准像一段顽固的程序,深植在她起床后的第一个指令里。她需要耗费不小的意志力,才能阻止自己不去叠那个“豆腐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折磨。
同样被改变的,还有对温度的感受。监狱里,夏天闷热如蒸笼,冬天阴冷刺骨,空调是奢望,习惯了也就麻木了。出狱后正值盛夏,她的房间装了空调。但欧阳菱锦常常只是坐着,任由汗水浸透薄薄的睡衣,黏腻地贴在皮肤上,却想不起来去打开空调。母亲董兰进来,摸到她一身的汗,心疼又疑惑地一边开空调一边问:“菱锦,热也不知道开空调吗?傻孩子。”
欧阳菱锦这才恍然,抬头看了看嗡嗡作响的空调,低声说:“忘了……没事,不热。” 她是真的习惯了。习惯了忍受不适,习惯了在恶劣环境下保持静止以保存体力,习惯了不对环境提出改善的要求。这种近乎自虐的“习惯”,是长期在资源匮乏、强调忍耐的环境中形成的生存策略,自由世界的舒适,对她而言,尚且陌生而奢侈。
三、 敏感的神经:制服与盘查
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对欧阳菱锦来说,是一场漫长的应激测试。阳光、噪音、色彩、熙攘的人群…
四年的刑期,一千多个日夜,在高墙电网、规章纪律铸就的熔炉里锤炼,足以将一个人的血肉和本能重新塑造。欧阳菱锦走出监狱大门时,温暖的阳光刺得她几乎睁不开眼,呼吸到的第一口自由空气,带着陌生尘世的味道,竟让她有一瞬间的窒息感。身体自由了,但某种更深层的东西,却被永久地禁锢在了那套严苛的秩序里,如同烙印,刻进了骨髓。
154397
一、 被规训的身体:厕所与报告
最直接、也最羞于启齿的挣扎,来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排泄。
在女子监狱,一切都有严格的时间表。放风、劳动、吃饭、甚至上厕所,都被精确到分秒。每天固定的几个时段,是允许如厕的“法定时间”。哨声一响,无论有无便意,都必须去解决。起初,欧阳菱锦极度不适应,膀胱和肠道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偏偏在非规定时间发出信号。那种小腹坠胀、坐立不安,却只能硬生生憋着的滋味,是另一种形式的酷刑。她曾因在一次重要的缝纫劳动中,实在忍不住举手报告要求上厕所,而被当众严厉斥责,扣除了当月考核分数。那次的羞辱和惩罚,让她学会了更残酷的“自律”。
四年多下来,她的身体竟真的被驯化了。生物钟精准得可怕,一到固定时间,便意尿意准时来临,并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这曾是她能在狱中保持“良好表现”的生存技能之一。
然而,出狱后,这项“技能”成了巨大的障碍。
回到家的第一个小时,喝下母亲董兰递来的温水后不久,熟悉的尿意袭来。她下意识地站起身,双腿并拢,身体微微前倾,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准备喊“报告”的口型已经形成。声音卡在喉咙里,她猛地愣住,意识到这里没有需要报告的管教,也没有不允许随意走动的规定。她环顾四周,熟悉的家具,温暖的灯光,父母关切的眼神……这里是家。
她快步走向卫生间,关上门。然而,站在马桶前,明明尿意汹涌,身体却像被一道无形的锁链捆住,括约肌紧绷,无法放松。她需要那个程序!需要那句“报告管教,罪犯请求放茅!”需要得到默许或指令,这具被深度规训的身体才能执行这项功能。她憋得额头冒汗,小腹阵阵抽搐,双手紧紧抓住洗手池边缘,指节泛白。心里一个声音在疯狂叫嚣:这是在家里!不用报告!快尿啊!另一个更深层的、属于囚犯欧阳菱锦的声音却在冰冷地提醒:规矩就是规矩,不打报告,就是违规。
最终,生理的极度不适压倒了精神的枷锁,或者说,她在极度焦虑中,于心里无声地、颤抖地对自己喊了一声“报告管教,请求放茅”,然后才仿佛获得了某种许可,尿液终于倾泻而出。结束后,她虚脱般地靠在冰冷的瓷砖墙上,大口喘气,不是因为解脱,而是因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和恐惧——她连最基本的生理排泄自由,似乎都失去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将近两个月。每次内急,都伴随一场无声的内心战争。她需要极力克服那种不打报告就无法顺畅排泄的生理性障碍。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隔间外的喧嚣更让她紧张,往往要等待许久,在心里反复模拟、默念,才能勉强完成。她厌恶这种失控感,厌恶这具不再完全属于自己、而是被监狱规则改造过的躯体。每当这时,高墙里的压抑、屈辱和失去自由的感觉便会再次袭来,让她对“自由”本身产生深深的怀疑和不适。
二、 刻入骨髓的习惯:被子与温度
出狱后的第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欧阳菱锦就惊醒了。不是被闹钟,而是被体内那座精准的“监狱生物钟”叫醒。她条件反射般地坐起,动作迅速而僵硬。然后,她开始叠被子。
在家时,她从小到大的习惯是起床后把被子铺开散热,偶尔才会叠一下,也绝对是随意的“卷心菜”式。但此刻,她的双手像是有自己的记忆。抻平、对折、抠角、捏线……一系列动作流畅而刻板,几分钟后,一床标准的、棱角分明的“豆腐块”方被赫然出现在她童年的床上,与周围充满少女气息的温馨布置格格不入。
她看着那床被子,愣住了。手指还停留在被子上,感受着那僵硬的棱角。足足过了一分钟,她才恍然惊觉:这里不是监舍,是家。没有管教会来检查内务,没有因为被子叠不够方正而面临的训斥或扣分。父母永远不会因为一床被子责备她。
一种难以言喻的荒谬和酸楚涌上心头。她默默地、慢慢地将那床叠得完美的被子拆开,重新铺散开,试图找回一点“家”的随意感。但接下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清晨,这一幕都会重演。那套内务标准像一段顽固的程序,深植在她起床后的第一个指令里。她需要耗费不小的意志力,才能阻止自己不去叠那个“豆腐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折磨。
同样被改变的,还有对温度的感受。监狱里,夏天闷热如蒸笼,冬天阴冷刺骨,空调是奢望,习惯了也就麻木了。出狱后正值盛夏,她的房间装了空调。但欧阳菱锦常常只是坐着,任由汗水浸透薄薄的睡衣,黏腻地贴在皮肤上,却想不起来去打开空调。母亲董兰进来,摸到她一身的汗,心疼又疑惑地一边开空调一边问:“菱锦,热也不知道开空调吗?傻孩子。”
欧阳菱锦这才恍然,抬头看了看嗡嗡作响的空调,低声说:“忘了……没事,不热。” 她是真的习惯了。习惯了忍受不适,习惯了在恶劣环境下保持静止以保存体力,习惯了不对环境提出改善的要求。这种近乎自虐的“习惯”,是长期在资源匮乏、强调忍耐的环境中形成的生存策略,自由世界的舒适,对她而言,尚且陌生而奢侈。
三、 敏感的神经:制服与盘查
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对欧阳菱锦来说,是一场漫长的应激测试。阳光、噪音、色彩、熙攘的人群…
免责声明:
本平台旨在开源共享精神,请勿发布敏感信息,任何违法信息我们将移交公安机关;
上一篇: 逃脱技术,胡迪尼在世(不是),如何从古老的Darby类型拘束具中逃脱
下一篇: 暂无下一篇